一, 初创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1898年7月14日,清朝光绪皇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902年8月,清朝政府批准的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分大学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院三级。大学院相当于后来的研究生院,大学专门分科即大学本科,某分科大学即相当于后来的某科的学院,科下又分目,相当于后来的系(后来目又改称“门”)。当时规定分科大学(即本科)共设七科三十五目(即系),七科中有工艺科,下分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器学、电气工学、建筑学、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冶金学等9门。大学堂章程虽然规定了设立工科分科大学,但并没有教师、学生、设备。一直到1907年,预科学生毕业后,才开始着手筹办分科大学。1910年3月10日,京师大学堂的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农科、格致科(即理科)、工科等七个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其中工科先设土木工学门、采矿冶金门。
分科大学的开办标志着京师大学堂已初步成为现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设总监督,(相当校长),各分科设监督(相当院长),工科监督(相当工学院院长)何燏时。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5月1日,中华民国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总监督改为北京大学校校长,各科监督改为学长,曾任工科学长的有何燏时、胡仁源、夏元瑮(理科学长兼代理工科学长)、温宗禹。历届工科学长都是教育界、科学界著名学者,何燏时、胡仁源、温宗禹先后均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夏元瑮是中国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者。
1913年4月12日,举行第一次分科大学毕业授凭仪式,校长按名给凭,全校共230人,授以学士学位。第一批分科大学学生毕业后,同时(1913年)招收第二届分科大学学生;工科分科大学土木工学门、采矿冶金门继续招生。
马神庙京师大学堂校址,1911——1922年工科分科大学设于此
北京大学分科大学三年的课程中,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理论课与实验课并重。三年的课程安排为:第一学年基础课、第二学年专业课、第三学年设计及实习,第三学年要求交出毕业课艺及自著论说。土木工学门一年级基础课有算学、应用力学、地质学、测量等11门课程,二年级有铁路、水利学等5门,三年级包括市街铁路、地震学、房屋构造等7门,土木工学门以计划制图实习最重要,所以计划制图及实习课要学三年。采矿冶金门一年级基础课包括矿物学、地质学、冶金学等9门课程,二年级专业课包括铸铁学、选矿学等9门课程,三年级有采矿计划、冶金计划、铸铁计划等8门课程。采矿冶金门以实习、实验、计划为主,第三年独重于此。
工科学生成绩优良:1919年北京各大学毕业生成绩统计:土木工学门顾圣仪88.1;沈家銮82.9;采矿冶金学门汤纪涟88.4,谭伟烈86.4;1920年北京各大学毕业生成绩统计:土木工学门刘陡91.5、采矿冶金学门严爽85.8。
当时工科课程也注重实践, 1920年12月25日,土木、矿冶两学门学生50余人,赴唐山煤矿调查实习。
1913年北京大学第一次毕业生合影,其中有工科分科大学毕业生
二,停办
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提倡高等教育改革。1917年1月27日,蔡元培校长在国立高等学校校务讨论会上提出大学改革议案,主要精神是: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之编制,以德意志为最好,其大学只设文、理二科,其他工、商、农、医等设专门学校,学位与大学相同。中国高等教育之制,是规仿日本,即设法、医、农、工、商各科于大学,而又别设此诸科之高等专门学校,日本这种学制已见弊端,我国应在弊端尚不大的时候进行改制。具体建议:大学专设文理二科,其法、医、农、工、商五科分别成为独立大学,其名为法科大学、医科大学等。其理由有二,文、理二科专属学理,其他各科偏重致用;文、理二科有研究所、实验室、图书馆、植物园、动物园等种种之设备合为一区已非容易,若遍设各科,而又加以医科之病院,工科之工场,农科之试验场等,则范围过大,不能不各择适宜之地点。
教育部核准蔡元培校长的提案,此后,北大评议会议决依此精神试行改革,措施是:(一)文、理两科之扩张。文科先增史学门,理科先增地质学门;(二)法科独立之预备。北大法科较完善,学生人数最多,具有独立法科大学的条件,应作独立之试验;(三)商科之归并。现有商科改为商业学隶于法科。俟教育部创立商科大学时,再将法科之商业学门转商科大学。(四)工科之截止。北京大学工科仅设土木工学门及采矿治金学门。与教育部及北洋大学商定,以本校预科毕业生之愿入工科者,送入北洋大学,北大已有两班工科学生毕业后,即停办工科。(北洋大学之法科,亦以毕业之预科生送入北大法科,俟其原有之法科生毕业后即停办法科,而以其费供扩张工科之用。)(五)预科之改革。过去五年实行之预科已有弊端,改制后,预科改为二年,分隶于各科,有利于对学生培养。
三,复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各大学纷纷南迁或西迁。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到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底,南京沦陷。1938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1938年4月,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正式结束,北上复校。1946年10月1日,三校分别在北平、天津原校址复校开学;西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复校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复校之初,只有文、理、法、农、医等五个学院,但在此之前,即1946年8月22日国立北京大学第三次行政会议决议决定,北大设立工学院,设机械、电机两系,呈报教育部备案。1946年9月9日,胡适校长签署呈文教育部:本校自三十五年度开始,新设工学院,业经呈报钧部备案。本校为造就能以独立研究之工程师起见,在课程方面,除普通工科课程外,拟增加基本科目之学习,其修业期间拟定为五年,是否有当,理合呈请签核示遵。
1946年10月31日,教育部长朱家骅对北京大学院系设立作了正式批示,1947年2月8日正式回函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函文如下:
关于北大各学院调整学系一事,前曾与兄面谈,弟详加研究顷始有代电奉复。此件耽搁甚久,因目前全国各大学院系甚紊乱,本想通盘整理,对北大尤不愿随便办发,弟再三考量始作此决定,是否妥善仍请指教,附抄代电稿一份即希 察裁是幸。耑此奉达。顺颂教绥。弟朱家骅二月八日。附件:教育部代电(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国立北京大学: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京字第四九八号代电暨件均悉。该校各学院设系核示如次:文、理、法、农、医略。(五)工学方面,该校早于民国初年将工科并入北洋大学,蔡故校长向不主张将工农等实科在一大学内同时办理,该校殊无筹设之必要。前因北平大学不再恢复,乃将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农工医三科学生并入该校设立三个学院,以便结束。嗣该校不愿接收工学院,乃将该校并入北洋大学办理。现该校即已招收工学院学生,姑准照设,惟该院学系应以机械、电机两系为限,勿再增其他学系并应力谋充实该两系内容。
教育部长朱家骅
沙滩北大红楼,1946年北大工学院复建,在此办学
1947年4月18日,北大教授会通过了《北京大学组织大纲》,其中第八条为:本大学工学院暂设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1947年6月16日北京大学第四十三次行政会议上胡适校长报告:聘请马大猷教授为工学院院长。
马大猷院长提出办五年制工学院的办学思想,获胡适校长支持,1946年8月26日第四次行政会议批准,北京大学工学院设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两个学系,实行五年制。1947年5月4日,《国立北京大学周利》刊号上刊登了题为“工学院在详密计划中”的报道,把五年制的办学思想作了较系统的阐述:
五年制之工学院正在详密计划中在此制度中与普通工学院不同之处有下列数点:
(一) 基本训练更加充实,使学者有运用基本工具以应付所遇技术问题之本领。
(二) 普通常识将予提高,除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外,五年制之工学院使学者对人文科学亦稍有领略,免其过于重视专门学识而忽略人生社会其他方面。
(三) 专门科目可得研习,我国工业落后,出校门后再加学习之机会较少,学校遂不得不于基本训练之外再予以专门训练以应社会需要。工学院将按实际需要与学者兴趣开设专门科目,使学者除基本训练之,外再对一、二专科特加研习以便就业。
(四) 行政管理,亦加学习。我国对于行政效率最不讲求,经济观念亦常欠正确,若干工厂在工程师管理之下,多未得其应有之发展,工学院将针对此点使学者对于经济问题、工厂管理以及社会关系等诸问题特加注意。
现在工学院根据以上原则,计划课程分配及其内容,聘请教员,购置仪器,一切均按预计划进行。
确定五年制办学宗旨后,开始具体实施:
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两个学系于1946年、1947年招收两届学生。(1946届机械工程学系68名,电机工程学系72名,其中女生5名。1947届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两系共录取98名)。
为保证新生质量,第一届新生只在北平、南京招生,不收同等学历者,录取时重视英文、算学、物理的成绩,新生入校后,严格按“有独立研究(能力)之工程师的”标准培养。学生进校后,微积分、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均按理学院一年级共同必修课的要求,另外开设投影几何学、工程画。
在讲课、习题、实验、测验、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严格要求,如有不适应者则及时调整,转系或转学。1946级学生入学后不久,即有22名学生离开五年制的班级;二年级读完时机械工程学系12名学生(最高成绩77.85,最低成绩59.89)、电机工程学系32名学生(最高成绩82.33,最低成绩53.92);三年级时机械工程学系10名学生、电机工程学系27名学生(其中女生1名);三年级第二学期时机械工程学系9名学生,电机工程学系24名学生(其中女生1名)。
1947年3月,学院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顾培慕先生到北大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马大猷院长亲自兼电机工程学系的系主任。1947年5月5日以前聘请的教师还有:袁家骝教授(电机系),钱钟韩教授(电机系),(袁、钱二位教授未到职)。苗仲华副教授(电机系),王树枫讲师兼实习工厂主任(机械系),戴声琳助教(电机系)。王超群、苏振武、黄宏嘉三位助教(机械系)。
为了能适应五年制教学的要求,马大猷院长采取了多聘请兼任教师的办法。北大工学院的兼任教师比例很高的特点,一直延续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1946学年度,新招的机械、电机一年级新生的基础课大部分随理学院上课,所以只聘请了曹吉豫讲师为两系讲授微分方程。大部分兼职教师在1947年开始聘请:钱伟长、屠守锷、张维、孟昭英、夏震寰、梁思成、曹本熹等著名学者都曾较长时间内担任北大工学院的兼职教师,在保证北大工学院高水平教学质量方向起了重大作用。
四,扩展
北京大学工学院在沙滩区办学的一年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沙滩区校址不具备办工学院必须的实习实验工厂、实验室等,办学一年后也面临必须解决专业课、实习实验等课程必备的条件;1947年8月1日,北京大学按教育部训令接收北洋大学北平分部,这些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北洋大学北平分部院址在北平西城端王府内,(即为原北平大学工学院院址),设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化工等五个系,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优秀,设备齐全。北大工学院接受北洋平部后,优势互补,做出了很大成绩。
设于北平西城端王府的北大工学院院址
端王府北大工学院内主楼
北大接收北洋平部后,部分教师及学生选择前往天津北洋大学就读。据统计,北洋大学北平分部教授50余人,其中30余人受聘于北京大学,其中有著名教授金涛、朱兆雪、陈仕骅等,原北洋平部建筑系系主任朱兆雪仍被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北洋平部之助教则全部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所聘。学制问题也经教育部批准试验,即北大工学院为五年制,北洋平部为四年制;四年、五年均予存在,下学期一年级开始一律实行五年制;如四年制学生转五年制,须经过考试。但在1950年,因为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五年制的学生大部分提前四年毕业,五年制实际上停止实行。工学院各系一年级新生及化工系一、二年级学生在沙滩区上基础课,习惯上称之为“沙工”。高年级的专业课在端王府校址上课。
1947年——1952年工学院的概况如下:
(一)组织领导
院长:马大猷
各系系主任:
1947学年度第一学期(1947.9—1948.2) |
1947学年度第二学期(1948.2—1948年9月) |
1948学年度第一学期前期(1948年9月—1949年1月) |
机械工程学系:宁愰(兼) |
王俊奎 |
王俊奎 |
电机工程学系:马大猷(兼) |
马大猷(兼) |
马大猷 |
土木工程学系:张泽熙 |
(空) |
陈士骅 |
建筑工程学系:朱兆雪 |
朱兆雪 |
朱兆雪 |
化学工程学系:陈国符 |
李寿龄代 |
陈国 |
1949学年——1952学年: 机械工程学系:系主任王俊奎→李酉山(1949年9月19日任命) 电机工程学系:系主任马大猷(参加土改期间胡筠代) 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陈士骅→陈明绍 建筑工程学系:系主任朱兆雪(1951年下戴志昂代) 化学工程学系:系主任陈国符→袁翰青(1949.6.27任命)→严克信(1950.2.8任命)→傅举孚→傅鹰 卫生工程学系:1952年成立,系主任陶葆楷 1949——1951学年设发电工程专修科、农田水利专修科;1951-1953学年设土木工程专修科、建筑工程专修科、水利发电专修科。
|
(二)教师队伍:
1947年全院教师124人:教授19人,兼任讲师35人,副教授5人,讲师、讲员12人,助教53人。除本校著名教授马大猷、李酉山、金涛、朱兆雪、陈国符等亲自授课外,外校著名学者钱伟长、屠守锷、梁思成、曹本熹等被聘任为兼职讲师授课。
1949年北平解放初期很多留学美国及欧洲国家的教师回国,工学院陆续聘请到多位到校任教,极大地加强了师资队伍的阵容. 傅鹰、傅举孚、方崇智、杜庆华、万嘉璜、王补宣、程式、邹致圻等著名教授均在此时期进入北大工学院。
1950学年度教师数:全院共106人(专任94、兼任12)其中女9人。
机械系:31人 (其中女1人)
教授:专任4、兼任2, 副教授:专任3、兼任1;
讲师:专任8、兼任1, 助教: 兼任12;
电机系:22人 (其中女1人)
教授:专任6, 副教授:兼任2;
讲师:专任4; 助教: 专任10;
土木系:25人
教授:专任5、兼任2; 副教授:专任7;
讲师:专任3; 助教: 专任8;
建筑系:15人(其中女2人)
教授:专任4; 副教授:兼任1;
讲师:专任7、兼任1; 助教: 专任2;
化工系:11人(其中女4人)
教授:专任2; 副教授:专任2;
讲师:专任2; 助教: 专任5;
院共同课:2人(兼任讲师),其中女1人。
(三)学生队伍
1947年9月在校生603人(其中女生45人)。机械工程学系145人。电机工程学系195人。土木工程学系123人。建筑学系52人;化学工程学系88人。
1950年1月在校生532人:具体情况: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机:109 42 15 30 22
电:154 42 36 34 42
土:91 38 24 11 18
建:48 14 11 11 12
化:73 38 5 9 11、
发电工程专修科:37(均为一年级)
农田水利专修科:20(均为一年级)
(四)实习实验设备:机械工程学系有机工厂、锻工厂、木工厂、材料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电机工程学系有直流交流机实验室、无线电实验室;土木工程学系有测量仪器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水力实验室;建筑工程学系有材料试验场、中西建筑模型室;化学工程学系有化工实验室、自制煤气室、酿酒、制革、造纸、油漆试制室。
(五)科学研究工作
1947学年开始,机械系5名学生、电机系29名学生、土木系5名学生在导师徐华舫、胡筠、余谦六、马大猷、王宗淦、王之轩、陈仕骅、金涛等教授指导下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
电机系从1951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招收3名研究生,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展。
各系举办学术讲演,例如:①马大猷院长:“声响”②吴华庆老师:“建筑灯光”③戴念慈老师:“中国新建筑应走的方向”④陈占祥老师:“都市计划与建筑”⑤侯仁之老师:“北京的历史地理”⑥梁思成老师:“民族形式”,⑦邹致圻老师:“关于建筑”,⑧苏联专家:“苏联建筑”。
1946至1952年工学院办学取得很大成绩,曾在工学院工作过或学习过的工学院校友中共23人在新中国的教育、科研工作中被评为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其中12位是教师、11位曾是学生。11位学生除雷天觉(1931~1935)外,其他10名均为此时期培养。他们是:于敏(1944~1948)、张蔚臻(1944~1948)、 陈俊武(1946~1949)、金国藩(1946~1950)、梁晋才(1946~1950)、苏锵(1948~1952)、唐明述(1950~1953)、毛用泽(1950~1953)、马福邦(1951~1955)、王育竹(1951~1955)。(说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唐明述、毛用泽1953年在天津大学学习,马福邦、王育竹1953、1954、1955年在清华大学学习。)
五、院史的延伸
1947年8月1日,北京大学接收北洋大学北平分部,1947年10月29日,在工学院端王府院址举行盛大的庆祝院庆44周年活动。胡适校长亲自参加并做重要讲话,胡适校长的讲话以及后来刊登在北大刊物上的记载,都明确地记载了将北平大学工学院作为北大工学院的前身,以1903年10月29日作为北大工学院院庆纪念日。
北洋大学工学院的前身是光绪29年(公元1903年)11月8日成立的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开办费则由张百熙由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经费中拨付二万两,因其时北大之工科尚未开办,有余款可移用。这是工学院在经济上、基础上皆与北大有历史渊源的一点。开始时在西城祖家街神机营机械分所建筑校舍,1909年(宣统元年)在端王府废墟上建筑新校舍,这就是后来每个工学院校友都曾在其中学习过的校园,以后虽有校名及隶属关系的曲折变化,但这个校园一直未变,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
191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改名为北京高等工业学校;1924—1927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国立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9月——1929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大学曾经同属京师大学校、中华大学;1929年7月1日,北京工业大学改称“北平大学工学院”,院址仍在端王府旧址。从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到北平大学工学院,办学实力不断发展,成为著名的高等工业大学:系科组成全面,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数量和质量均衡合理,工科设备齐全。
1937年北平沦陷后,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迁移到陕西城固,成立“西北工学院”。沦陷区北平的日伪政府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文、理、法学院)和北平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农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合并为“北京大学”,共设文、理、法、工、医、农6个学院。如此一来,北平大学工、农、医三个学院具有相同的命运,在北平沦陷期间,转为当时的北京大学工、农、医三个学院,1938年7月,在原校址上课。这时工学院称“北京大学工学院”,设有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化工等5个系。
日本投降后,1945年11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日伪时期各大学改称补习班,“北京大学理学院”改称“第一补习班,”“北京大学文学院”改称“第二补习班”,“北京大学法学院”改称“第三补习班,“北京大学农学院”改称“第四补习班”,“北京大学工学院”改称“第五补习班”,“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第六补习班”,“师范大学”改称“第七补习班”,“艺术专门学校”改称“第八补习班”。
北京大学接收第一、二、三、四、六补习班(即理、文、法、农、医各学院)。
第五补习班(即北京大学工学院)为天津北洋大学接收,仍在端王府院址办学,称“北洋大学北平分部”,但北洋平部的名义只维持了一年,1947年8月1日,仍为北京大学接收。
北京大学的工学教育虽开始于1910年,但历届师生在端王府工学院院址教学、学习、生活的时间最长,长时间形成的校风、学风的优良核心不断发扬,成为曾在端王府学习工作过的工学院校友们的强大向心力。工学院的历史和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史相并进行,而且受到沙滩红楼北京大学本部的直接影响,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传统,融入了工学院的校风和学风。工学院的钻研敬业、求实创新、纪律严谨、团结包容等风气影响着每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给他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基于以上原因,在1947年8月1日北大接收北洋大学北平分部后,即以北平大学工学院的历史为前身,以1903年10月29日作为工学院的建院纪念日获得绝大多数广大海内外工学院校友的衷心拥护!
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电、土、建四系教师及职工以及尚在校的49年入学、50年入学、51年入学的学生均转入清华大学相应各系;化工系的教师及50年入学和51年入学的学生转入天津大学。北大工学院建制取消。
自1903年到1952年,工学院培养了近5000名毕业生,在世界各地为科学事业发展坚强奋斗,为母校增光!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切身感到母校的工学教育应该受到珍重并应该恢复。2005年,在校友的呼吁下,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重建工学院。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