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工学院刘谋斌课题组(先进计算与多介质耦合力学)长期从事多介质强耦合问题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研究,发展了高精度SPH方法及SPH与网格法耦合系列算法,已经应用于波浪砰击、液体晃荡、爆炸焊接及激光选区熔化等不同领域。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徐克课题组针对多孔介质中多相系统的热力学稳定性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
北京大学董蜀湘课题组在强化有机压电薄膜力-电敏感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在线发表在《纳米能源》。
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陶建军课题组通过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和动力学模型,回答了关于槽流转捩的几个根本问题。
杨槐课题组在宽温域蓝相液晶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北京大学工学院李法新课题组在《Ultrasonics》上撰写长篇综述论文,系统回顾了水平剪切波(SH波)换能器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结构健康监测(SHM)和无损检测(NDT)领域的广泛应用。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吴晓磊、聂勇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合作演化机制,揭示了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合作可能是受个体水平的“自私”权衡驱动,自发演化形成的。
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有机太阳能电池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研究,自2015年原创性地提出“稠环电子受体”这一概念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总结发表在《化学研究评述》(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
北京大学工学院席鹏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金大勇教授团队成功开发了光谱偏振光学断层成像技术(SPOT),首次实现了细胞内10种亚细胞器膜的同时成像并对其脂质动力学进行了分析。这一工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多年来,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吴晓磊课题组以迪茨氏属菌为模式菌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其降解烷烃和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