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梦· 北大根——北大工学1910-1952》
北京大学于1910年设置工科,之后几经调整停办,与时世同波。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北大工学并入清华等高校;2005年,北京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建北大工学院。由于历史久远,许多学生对北大工学的百年历史并不了解,也难以认识工学的悠久传统,而当年在北大工学院读书的老院友们也已处耄耋之年,因此,记录当年的历史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集结历史当事人,编集一部早期北大工学见证史的工作显得愈发重要,一方面旨在增进北大工学院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北大工学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借此向为北大工学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院友们致敬。
2013年秋,经过近两年的材料搜集整理、人物采访与撰写,以讲述1910年至1952年间院系调整之前的北大工学历史为旨,以相关人、事、物的回忆为主体的《青春梦· 北大根》一书出版。这项工作在学院领导层、全院师生和广大院友的支持与关注下适时完成,广获好评。书中,根据对工院生活回忆、追忆师友以及人生自述几个方面,将内容分为了三部分:“工学事”,“师友情”,“人生志”。在世代更替中,当年亲历那段激情洋溢历史之人大多远逝,健在的人也已过八望九,他们每一段讲述、每一句感慨都显得如斯珍贵,在读者心中抨出回声。
沙工、端王府、红楼、六二图书馆、剧艺社、民舞社、绘图、测量、实习……当这一个个词汇跳出,数十年前的工学往事历历在目,动荡时局中的大学岁月耀然眼前。一批工学人在北大学习知识,学习成长,学习担当责任,学习报效国家。北京大学的工学教育正是始于那样的的青春与梦想。
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们,回首往事,说起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追求,满满的都是对北大的热忱,对工学院的期盼。这是属于他们的青春往事,这里有北大工学魂的脉络。
对逝去的人的追忆,是怀念,也是感恩。在北大工学院发展的历程中,云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大师,也汇聚了一群壮志踌躇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共同的“实业救国”的抱负而来到北大。他们学习知识,更将工学院用情谊和理想凝聚为最团结和温暖的大家庭。
值得纪念的人太多太多,大家对师友的情谊太浓太浓,寥寥数篇,不过略表今人的感怀。这些良师益友的故事,诉说着属于北大工学人的情谊,也讲述着包含其中的北大工学精神。
曾在北大工学院工作过或学习过的校友中,共23人被评为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其中12位是教师、11位曾是学生,这里无法一一道尽他们的故事,讲述他们的成绩。我们更想呈现的,是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北大工学人,尽管未必有非凡的成绩,但纵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也坚持着北大工学人的担当,为国家建设而奋斗。
他们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所有的青春热血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服从国家安排是他们最朴实的认同,国家富强是他们最真挚的愿望。他们每个人,都平凡又伟大,他们事业的起点,是北大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