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事

杜发一:大学期间参观工厂回忆

2016-06-29

大学期间参观工厂回忆

化学工程学系1949届  杜发一
   

 

我有一本《北大化工系一九四九级东北参观报告》(油印本),是当时参观回来后,我班同学共同整理,刻蜡板,油印出来的,人手一册。这五十多年过去了,我无数次的调动工作,再加上调整住房,搬了廿多次的家,而这本“报告”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并且纸也黄了脆了,封面都沾满了油污,但每次收拾书架时,都要考虑一番,最后还是把它保留下来,舍不得把它抛掉,总觉得有纪念意义;现在闲来无事,拿出来翻阅一番,回忆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2
李颂琛老师带领建筑工程学系1950届同学实习(1949年11月北平外三区)

我们1945—1949年的北大化工系的同学,在这四年间参观实习过不少工厂,这是因为我们的校友满天下的有利条件,在北京有肥皂厂、蜡烛厂、啤酒厂、葡萄酒厂等等。在北洋大学北平部期间到石景山钢铁厂(即现在的首钢)炼焦厂参观实习,管吃管住。在京外到塘沽永利碱厂、汉洁电斛火碱厂等参观过,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1949年6月10日至30日到东北参观的那一次,不论从规模上(全班同学几乎全部参加)、行程的广度上、参观工厂的规模和种类上、还是接待的热情上都是空前的。

那时北京刚刚解放不久,接到东北工业部化工局的邀请,一切费用全部提供,那真是喜出望外,于是我们全班同学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一上火车,我们就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奔向祖国的东北,先后到沈阳化工厂参观下属的硬化油厂、油漆厂等共10个工厂;在抚顺矿务局参观露天煤矿、页岩油厂、石炭液化厂等6个工厂;在吉林化工厂参观电石厂、制磷厂、电报厂以及锦州合成厂、锦西炼油厂、石油裂化厂、葫芦岛硫酸厂等。

34
高步昆老师带领土木工程学系1950届同学学习

报告本来是技术性的,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观点,这在前言中更为集中。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一看,想一想,恐伯都有一些感慨和议论。如在开头说:“……解放后的一切都变了,政府为了工程教育与工业生产的结合,不惜用一笔巨资招待同学到东北参观工厂,最出乎同学预料的,是东北化工局主动找同学去参观,这实现了同学过去所不能实现的愿望……。”

在概括参观的主要收获后,又提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是对于解放后新社会下的计划经济得到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只有在现在的社会制度下才能把恢复与建设工作进展的如此快。”
    “其次就是对工人力量的新估计……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人力量的伟大。”
    “再有在这次参观中看到现在工厂中普遍的现象是科学技术落后于工业生产,……更感到我们的责任重大和自己的科学知识的不足,但这次参观工厂后建立了很大的信心。认识到在现在社会制度下只要去掉自己自高自大的作风,虚心地学习,诚心诚意和工人结合起来,尽自己所有的力量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这种信心可以说是参观东北工厂后的最大收获。”

一边翻阅“报告”,一边回忆往事,想起了当时的情景,还有一些内容是在“报告”中没有写进去的:
1.    日本投降是苏联出兵东北,还是美国的原子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当时在同学中争论得非常激烈的问题。我是主张苏联出兵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方。在参观过程中,不少介绍给我们的内容有:日本把“满州国”当成他们的大后方,许多有战略意义的工厂都建在东北,如抚顺煤矿的页岩油厂、高压加氢人造石油厂、锦州的合成石油厂、锦西的炼油厂、吉林化工厂的人造橡胶厂等,都是为了当石油、橡胶来源被切断后,仍能保证战争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常听到“当日本本土保不住时,日本计划将其大本营迁至‘满州国’,也要与美国血战到底”的说法。因此,苏联出兵东北剿了日本的后方,对迫使日本投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2.    在锦州看到街道上弹痕累累,在葫芦岛看到蒋介石当时坐阵指挥东北战场的行宫,在码头上听到蒋介石仓皇逃跑时,有一只军舰不能撤退沉入海底的情况。
3.    去东北参观时,就听说东北太冷,冬天能把耳朵、鼻子冻掉,而有恐惧感;到东北参观虽是夏天,但自来水还是寒冷刺骨,尤其在吉林,早晨洗脸时深有体会,但未发现有缺耳朵少鼻子的现象,也就放心了。实际上,在东北工作时,不论是沈阳还是哈尔滨,冬天在室内暖气热的只能穿衬衣、秋裤。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不少的地方一定有不同的看法,如计划经济、日本投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这里只是把情况摆出来,让同学们各自去思考吧!

 

人物简介:

杜发一,男,籍贯河南新乡,1945—194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毕业后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工作,1985年退休,退休时为高级工程师,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