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超声杂志《Ultrasonics》发表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李法新课题组的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可广泛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水平剪切(SH)波压电换能器。
北京大学工学院杨槐教授课题组近期在液晶性功能材料等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
张信荣课题组在超/近临界流体热质传递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在流体力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Physical Review E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3月7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周欢萍团队与合作者在碱性调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缺陷性质和结晶动力学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
北京大学工学院于海峰课题组在液晶与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光驱动智能仿生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课题组在《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发表综述文章,介绍了DNA单分子成像技术的现阶段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北京大学工学院董蜀湘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通过材料组分调控,制备了一种三元钙钛矿结构高温压电陶瓷材料。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杨越课题组证实了理想流动中的亥姆霍兹涡量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构造一类虚拟环量保持速度推广于非理想流动。
北京大学工学院周欢萍研究员课题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院士课题组合作提出一种新的机制,在钙钛矿活性层中引入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Eu3+-Eu2+的离子对,实现了全寿命周期内的本征缺陷的消除,从而大大提升了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邹如强课题组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上发表了题为“Puffing up Energ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to Large Carbon Networks with Hierarchical Porosity and Atomically Dispersed Metal Sites”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