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工学院李法新课题组在无损检测(NDT)/结构健康监测(SHM)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果近日以快报的形式发表在NDT/SHM领域权威期刊Smart Materials & Structures上。
计算力学领域顶级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在线刊登了工学院刘剑飞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基于有限元网格剖分技术提出了任意构型碳纳米结构自动建模方法,开发了快速、高效、精确的自动建模工具。
2016年8月1日至15日,北京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刘杰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一行8人,前往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开展野外工作。
最近,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董蜀湘课题组研制出可在高温环境下基于压电原理的振动能量回收器件,该成果发表于材料领域权威刊物《先进功能材料》。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工学院杨越课题组的科研成果“Vortex reconnection in the late transition in channel flow”(槽道流转捩后期中的涡重联)发表于流体力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的Rapids专栏。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工学院杨越课题组的科研成果“Vortex reconnection in the late transition in channel flow”(槽道流转捩后期中的涡重联)发表于流体力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的Rapids专栏。
北京大学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在三元共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了一系列高性能三元共混体系,有效提高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郭少军研究员课题组和苏州大学黄小青教授合作,设计了一种新的调控方法制备了类似于Zigzag结构的高比表面积CoPt纳米线。相应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上。
最近,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工学院张珏课题组通过纳秒脉冲电场技术成功实现了对阿维菌素产量的高效提升,并揭示了这种崭新的生物电技术对阿维链霉菌关键基因的调控机制。
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反射面引入生物显微样品中,工学院席鹏课题组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工作者的问题:将显微镜的三个维度的分辨率同时提升,以便对细胞进行更好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