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水木心相依,俊峰归国为人梯”,从北京大学力学系83级走出、又在清华大学执教二十余年的李俊峰,六次入选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获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作为一名北大力学人,在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中,他他使力学知识深入人心、将力学传承发扬光大,在兼顾科研与公务的同时育人不倦,桃李万千。
2018年2月,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人员名单出炉,北京大学杨延涛等25位学者榜上有名。杨延涛凭借着对科学的热情、对研究的执着,在优中选优的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他的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值得任何一个在奋斗中成长的北大海洋人关注。
2017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6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17年11月6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黄岩谊教授课题组发表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课题组在DNA测序方法上的研究突破。北京大学招生办学生记者对黄教授作了深入采访。
2018年1月3日,北京大学工学院46级校友吴康铭因病辞世,享年87岁。她的离世令工学院师生以及所有认识她的人扼腕叹息。我们回顾这篇撰写于2012年的采访报道,以示对吴康铭院友的纪念。
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的最新工作介绍了一种纠错编码(ECC)测序法,7位作者均来自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责任作者是中心成员、工学院教授黄岩谊。《知识分子》围绕这一工作进行了报道。
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些熟悉又陌生的老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脱离于大多数人的了解之外。“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采访了这些幕后功臣——教务老师们。工学院张青平老师成为本期的主角,文章将带我们走近她的日常工作,看到为学生服务的努力与用心。
《人民日报》近日刊载文章,讲述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的求学与科研历程,揭示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背后的点滴。
作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卢海龙和其同事们勇攀技术高峰,为中国可燃冰开采事业立下赫赫功勋。近日,《光明日报》围绕卢海龙及其团队的工作刊载了特别报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科研“十二五”重大项目“高原飞行人员航空医学综合保障研究”为航空兵部队实现转场高原当日即可升空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双聘教授俞梦孙在该课题研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