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学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在强近红外吸收的稠环电子受体的分子设计及高效半透明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材料领域著名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3篇论文。
3月7日,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系张艳锋课题组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在大尺寸均匀单层MoS2 材料的可控制备和生长机理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研究。最近,占肖卫与合作者在《自然综述材料》发表邀请综述,系统总结了芳酰亚胺类电子受体和稠环电子受体这两类最具代表性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研究进展,论述了非富勒烯受体的结构-性能关系,指出了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戴志飞教授和附属第三医院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高度对称性的Janus药物共轭体,为提高联合化疗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海峰教授与合作者共同发表综述文章 From Precision Synthesis of Block Copolymers to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Nanoparticles,主要介绍了以嵌段聚合物模板法制备球形纳米粒子,包括普通纳米粒子、空心纳米粒子以及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北京大学工学院郭少军团队在燃料电池高性能低铂电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合作成果以“研究通讯”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葛子钢课题组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林剑浩团队密切合作,使用生长因子亲和性多肽改性生物材料,从而在不添加外源性生长因子和细胞下,通过体内募集实现了骨软骨缺损修复,向潜在的临床应用前进了一大步。
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课题组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多所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合作,运用计算机模拟HIV病毒在分子水平下宿主细胞膜上组装的机制。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 PNAS。
黄岩谊教授课题组日前在DNA测序方法的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此前谢晓亮教授首创的荧光发生测序技术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测序方法——纠错编码(简称ECC)测序法。成果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7年10月31日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大学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两篇论文 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